PREVIEW MODE
首页 节目 时间表
现场节目
网上节目
延伸活动 网志 关于新视野艺术节 成为新视野之友
Back
现场节目
逐流人生

逐流人生

7 阶段 表演・艺术 | 李一苇 | kling klang klong

《丛林奇谭》再造版

《丛林奇谭》再造版

艾甘・汉舞蹈团

后人類狀況

后人類狀況

再构造剧场

HACK

HACK

梁基爵 | 黄俊达

塑像谱

塑像谱

甄咏蓓戏剧工作室

地・空・演

地・空・演

蔡世豪

正念沉浸体验《华严十方》

正念沉浸体验《华严十方》

进念・二十面体

以音说法《华严》音乐会

以音说法《华严》音乐会

进念・二十面体

遇于犬丘

遇于犬丘

创不同協作

Back
网上节目
LIFE HACK STORE

LIFE HACK STORE

梁基爵 | 黄俊达

塑像谱(短片)

塑像谱(短片)

甄咏蓓戏剧工作室

冲

冲

蔡世豪

体验式音乐剧场

塑像谱

分享

延伸阅读

現場节目

网上节目

艺术家简介

延伸阅读

分享

甄咏蓓╳李婉晶╳艾浩家:技术应用与观众参与

文:梁妍

对谈:甄咏蓓、李婉晶、艾浩家

主持:陈玮鑫

 

《塑像谱》之缘起与母题

甄咏蓓回述《塑像谱》的创作班底源于此前为林嘉欣陶瓷展制作短片的创作团队。编作过程中,甄咏蓓发现四位演员想要讲述的都不是写实故事,贯穿其中的是被压抑的欲望和强烈的情感,与梦境很有关系。为演出构思网上延伸部分时,甄咏蓓将影片和剧场设计成玩味的对倒:用二维影像讲述演员自身的真实生活,三维舞台空间上展现的却是他们的梦境和潜意识。这亦反映她一直创作的母题:梦境和时间。

 

新常态与技术

对于在创作中使用影像或者其他的新技术,甄咏蓓表示自己「不懂」,她需要学习掌握应如何使用这个新工具、怎样达到某种效果。但同时,因科技已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生活,而疫情改变了生活的惯常,她必须使用新技术去创作作品,保持与观众的沟通。她没有想过在做「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时,最后会用Zoom做了一个完整的演出。对她而言,她依然是运用画面去讲故事,只是「画面分开了数格」。她相信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所以用怎样的新形式表达,也是一个美学的问题,而在她最近的经验里,她发现形式不只是呈现内容的载体,有时甚至诱发和定型了内容。

李婉晶回忆在英国读书时,学院有一个存库,内有各种技术设备,不需付费,很容易就可借出使用。创作中最困难的是「与技术排演」,她很欣赏学院的安排让她可以实际操作、试验。艾浩家说与技术相关的经验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不断试、玩,而不是在空想设计,才可确定甚么目标可行,甚至最终弄清楚作品是否真的需要这技术。李婉晶分享他们在《遥距在场》中与黄智铨的合作:他们先把遥控车做出来,过程中不断尝试、更新编程,直到发现遥控车有某种行为,再去创作内容。甄咏蓓感慨这种「排演」在香港非常奢侈,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

 

观众:控制、设计、限制

陈玮鑫有感香港观众相对被动,疑惑创作者在设计互动的路线及环节时,怎样带动他们。

李婉晶指出对于他们的创作,「演出流程」设计非常重要,虽然不能凌驾故事,但它控制了不同部件如何组合成整个作品。「在设计不同环节的时候,我的首要考虑是好玩。当有互动环节出现,我期望有真正的互动发生。」艾浩家说。他在罗斯布鲁弗戏剧演艺学院的老师Thomas Wilson告诉他,从一开始要与观众「订立契约」——确定并让观众知道自己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在其中感觉自在,也愿意与你互动。这些都是创作者的责任,怎样去设置那个环境,无论是通过设计、故事设定,或者使用日常之物,让观众可以从熟悉出发。

李婉晶说通常作品的前十多分钟都是热身,就像打电玩,一开始地图只有一小块,然后才会告诉你怎样玩下去。艾浩家补充类似制作的创作者可从计算机游戏中得到启发,尤其是目前流行的「开放世界」设定。李婉晶指出须平衡好讯息传达和互动参与,并分享他们在实际设计中如何把握控制与自由:先设定框架,譬如让观众在这条街停留十五分钟,做甚么都可以,但之后会有事件发生,把他们拉回并引发追看事件的欲望。倘若观众拒绝,就再启动多几次事件,设置成必须要返回既定路线的。然后再给自由,又拉回来,如此往复。上述适用于固定路线,但后来在天台制作的《舞照跳》及《消失的海岸线》已没有固定路线,而是事件在特定时候发生,甚至没有事件,她说「余下的东西我们交给观众。」

回到《塑像谱》,甄咏蓓被问及将其设为固定路线的考虑为何。她说首先是观众量:平衡过主办机构和主创团队的期望后,最终定下每场三百个观众。甄咏蓓说她曾考虑给观众更大自由,但受到舞台装置和技术的限制,多次与设计师讨论后,决定将路线固定以便更好地掌控。除却技术顾虑,甄咏蓓自问「为甚么要固定路线?」自己作为导演拥有强权,她给观众规定了时间的框架,其实也成为了譬喻,回到作品的主题:「时间恒常流动,我们去到某个点必须离开,我们的生命、关系必须终结。在这个作品里便是每个段落你只能参与十五分钟,看不见前和后。时间是中性的,附于其上的是人类自己的情感。」

 

回归人文

艺术科技是近年创作的新趋势,除了新技术,一个作品怎样才算具备新视野?

李婉晶的答案是多元:「在香港不仅剧场作品,大部分艺术创作范畴都很缺乏多元性。科技的加入是中性的,但这创造了叙事的多元性,不同人怎样运用不同技术去迸发出多元性。另一种多元体现在剧场的元素。传统剧场元素是文本先行,但我们提倡多元性,舞台上其他元素与文本一样重要。当我们允许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媒体在剧场里展现其特质,自然而然会出现新的论述。」

甄咏蓓认为戏剧作品本质始终是讲故事,区别是呈现形式不同。她认为,无论加入多少新技术,最重要的是怎样带出人文关怀:「所谓新视野不是一种定案,你符合某某就是新视野了。我觉得是看一个创作者在使用新技术时,不仅在运用他的创造力,同时也带出有温度的人文。」

 

甄咏蓓

《塑像谱》导演。甄咏蓓是亚洲当代剧场全才女子,集编、导、演、教学、写作及艺术总监于一身。现为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于2021年接受邀请为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委员会成员。

 

李婉晶

天台制作艺术总监。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演出创作硕士学位课程。为香港跨领域表演者及剧场工作者,并于本地继续发展其演艺及创作事业。

 

艾浩家

天台制作艺术总监。跨领域表演者及剧场工作者,于世界上不同地方从事演出、音乐创作及导演的工作。他专长形体剧场及创作大型户外环境剧场表演。

 

更多文章

《塑像谱》演后评影片

时间能长几个样子?——《塑像谱》

甄拔涛╳李伟能:如何研究和发展创作

以身体作乐,《HACK》转舞台

AI杀死艺术?

由森林奇遇到末世寓言:《丛林奇谭》再造版的想象与重写

蔡世豪╳冯国基:声音与媒体的联想

《塑像谱》演后评影片

艺评人:卢宜敬、陈国慧

 

-- 观众从后台进入舞台上的不同演区,演前录像让人期待演出有不同想象

-- 声音和空间的处理对观众产生干扰,若能有机地处理当中的限制会更好

-- 四个故事的扣连可以更为深刻,最后一场有关时间的意象突出

请点击观看《塑像谱》演后评影片

《塑像譜》

(攝影︰Kit Chan Imagery(@kits_imagery/ Sunny(@sunny_liu), 照片由甄詠蓓戲劇工作室提供)

更多文章

时间能长几个样子?——《塑像谱》

甄咏蓓╳李婉晶╳艾浩家:技术应用与观众参与

《后人类状况》:不如试吓玩大啲!

《HACK》演后评影片

《地.空.演》演后评影片

《塑像谱》演后评

文︰李海燕

 

《塑像谱》的观众在入场前都需要戴上白色塑料手环,在演出过程中它会亮起白、黄、红、蓝和绿色的光,指示观众走向不同的演区。如果不依信号行事会怎样呢?我不知道,因为我和其他三百多位观众都乖乖的,也许,在微暗中走入与手环不同颜色的演区太惹人注目了。是以,从入场的一刻开始,如何体验这「体验式音乐剧场」的过程,已经被安排了。

以作品的呈现看来,创作团队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持续不断向前延伸的直线。观众经过剧院的化妆间,走上舞台,会看到地上贴有像是钟面上的时分刻度的黑线,形成中央演区的圆形边界,钟宛姗行走在圆周上,口中念着数字顺序:……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五十二……。江逸天在圆心敲出单音的琴声,一下是一秒。待所有观众抵达,钟宛姗简介手环颜色和演区的关系之后,原本像鱼群聚在一起的人们向四个方向散开。听闻鱼的视力不特别敏锐,着急的不免会有些微的碰撞。

在中央演区的三、六、九、十二点方向,即舞台的左、右、后方原本用作技术工作的区域,以及乐队池,被改装成四个独立演区,承载四个关于「时间」与「缺失」的故事,由林嘉欣、泰臣、江骏杰、李祉均创作;各长约十五分钟,在一场演出中重复四次,每次换来一批新的观众。按起始一刻手环光的颜色,观众在不同起点顺时针方向经历《春涩》、《夏蝉》、《冬虐》、《秋别》,起点和终点不同,顺序却相同。

《塑像谱》 (摄影︰Sammy (@snap_shot_sammy), 照片由甄咏蓓戏剧工作室提供)

 

 

林嘉欣扮演「女儿」,夜复夜在脑内上演弒母的场景,想象杀死那一把说普通话的声音,那位赐她生命,叫她别忘恩负义的母亲。女儿记不起母亲的微笑,相比恨,她更渴望爱。林的形体动作清晰而细致,带有德国表现主义式的情绪张力;时间之于女儿,是重复降临的恶梦。泰臣是只长着蝴蝶翅膀的狼,或者自以为是狼的蝴蝶,是庄周梦蝶,还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他(梦见)被困在冰冷密室,逃不出,不愿逃出。江骏杰是抱柱的尾生,苦候女子不果,洪水来到,他宁可淹死也不可言而无信。时间对承诺能有多仁慈,也就能多残忍,任你等个二十五还是五十年,抱柱的不过是傻子。江骏杰清朗的声线、凌厉的眼神和表演者的自我观照,建基于粤剧训练,令人相信只要找对了方法,当代表演实在有包容传统美学的空间。李祉均的时间由互联网缤纷的影像拼贴而成,他要做的,是在屏幕和耳机筑成的电子世界中沉溺地舞蹈。

《塑像谱》 (摄影︰Sammy(@snap_shot_sammy) / Sunny(@sunny_liu), 照片由甄詠蓓戲劇工作室提供)

 

《塑像谱》 (摄影︰Kit Chan Imagery(@kits_imagery), 照片由甄詠蓓戲劇工作室提供)

 

现场演出的除了演员之外,还有拉中提琴的凌艺廉(William Lane),吹奏单簧管的冯逸山和巴松管的梁德颕。三人加上钟、江,穿上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服饰,戴上有时分针和数字装饰的礼帽,组成与演员互相观照的存在。他们站在时间之线的另一端,既冷眼旁观,也用乐器建筑声境,拉奏出来的乐音不一定与演员的表演搭配,有时甚至与说话声重迭,提醒观众不要过分投入记忆和欲望的梦呓。由于技术人员需要在每段演出之间把场景还原,所以手环会指示观众回到中央演区,这时会看到钟宛姗继续绕圈行走,念着的数字变成三位甚至四位数。她是向单一方向流动的时间,四个如河川中的石头的重复结节,阻不了它向前走,这是导演后设的提醒吧。在观演的设计下,观众不能选择同时进入视线范围的画面数量,即使声音越过帷幕,告诉我们有其他的生命故事在发生,眼睛仍然突破不了一个视点的限制。

在法国哲学家贾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提出的三个可見性体制之中,伦理体制限制了感知的分配,「应该」可見与不可見的,取决于艺术以外的力量,例如社会普遍认为是正面的讯息。《塑像谱》演出的最后部分,观众共享黑暗,之后中央舞台转动,呈现作品英文名称「Zoetrope」的旋转意象,喻意时间一去不返,我们要破茧而出,飞向将来。制作团队希望传递积极讯息的善意是非常明确的,然而以今天的世界来说,单一的想法,即使是单一地希望明天变好的想法,正正成为明天不能变好的障碍。

现代艺术的自主性,力求切断意义对于事物外壳的依附,回到以个人为单位的美学感知分配体系基础。假如「我」的自身意识由记忆建立,而记忆又与「时间」相关的话,有多少个「我」就有多少种时间观。江河汨汨,汇流成海,个人的时间之流,汇流成人类的生命之海;岛,不是从大陆断裂出来的土地碎片,而是连绵不断的海洋上的休息站。

更多文章

《塑像谱》演后评影片

甄咏蓓╳李婉晶╳艾浩家:技术应用与观众参与

《后人类状况》:不如试吓玩大啲!

《HACK》演后评影片

《地.空.演》演后评影片

追踪新视野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购票指南
重要告示
私隐政策
字型大小
关于艺术节办事处
档案室
返回康文署
意见
联络我们
下载资料
取消订阅
网站地图
康文署香港亚洲国际都会政府一站通康文署寓乐频道
以Chrome或Safari浏览网站可获最佳效果。
© 版权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所有
最后更新: 2023-6-9
W3C logo
EN 繁 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