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咏蓓╳李婉晶╳艾浩家:技术应用与观众参与
文:梁妍
对谈:甄咏蓓、李婉晶、艾浩家
主持:陈玮鑫
《塑像谱》之缘起与母题
甄咏蓓回述《塑像谱》的创作班底源于此前为林嘉欣陶瓷展制作短片的创作团队。编作过程中,甄咏蓓发现四位演员想要讲述的都不是写实故事,贯穿其中的是被压抑的欲望和强烈的情感,与梦境很有关系。为演出构思网上延伸部分时,甄咏蓓将影片和剧场设计成玩味的对倒:用二维影像讲述演员自身的真实生活,三维舞台空间上展现的却是他们的梦境和潜意识。这亦反映她一直创作的母题:梦境和时间。
新常态与技术
对于在创作中使用影像或者其他的新技术,甄咏蓓表示自己「不懂」,她需要学习掌握应如何使用这个新工具、怎样达到某种效果。但同时,因科技已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生活,而疫情改变了生活的惯常,她必须使用新技术去创作作品,保持与观众的沟通。她没有想过在做「动戏.童迷香港艺术计划」时,最后会用Zoom做了一个完整的演出。对她而言,她依然是运用画面去讲故事,只是「画面分开了数格」。她相信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所以用怎样的新形式表达,也是一个美学的问题,而在她最近的经验里,她发现形式不只是呈现内容的载体,有时甚至诱发和定型了内容。
李婉晶回忆在英国读书时,学院有一个存库,内有各种技术设备,不需付费,很容易就可借出使用。创作中最困难的是「与技术排演」,她很欣赏学院的安排让她可以实际操作、试验。艾浩家说与技术相关的经验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不断试、玩,而不是在空想设计,才可确定甚么目标可行,甚至最终弄清楚作品是否真的需要这技术。李婉晶分享他们在《遥距在场》中与黄智铨的合作:他们先把遥控车做出来,过程中不断尝试、更新编程,直到发现遥控车有某种行为,再去创作内容。甄咏蓓感慨这种「排演」在香港非常奢侈,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持。
观众:控制、设计、限制
陈玮鑫有感香港观众相对被动,疑惑创作者在设计互动的路线及环节时,怎样带动他们。
李婉晶指出对于他们的创作,「演出流程」设计非常重要,虽然不能凌驾故事,但它控制了不同部件如何组合成整个作品。「在设计不同环节的时候,我的首要考虑是好玩。当有互动环节出现,我期望有真正的互动发生。」艾浩家说。他在罗斯布鲁弗戏剧演艺学院的老师Thomas Wilson告诉他,从一开始要与观众「订立契约」——确定并让观众知道自己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在其中感觉自在,也愿意与你互动。这些都是创作者的责任,怎样去设置那个环境,无论是通过设计、故事设定,或者使用日常之物,让观众可以从熟悉出发。
李婉晶说通常作品的前十多分钟都是热身,就像打电玩,一开始地图只有一小块,然后才会告诉你怎样玩下去。艾浩家补充类似制作的创作者可从计算机游戏中得到启发,尤其是目前流行的「开放世界」设定。李婉晶指出须平衡好讯息传达和互动参与,并分享他们在实际设计中如何把握控制与自由:先设定框架,譬如让观众在这条街停留十五分钟,做甚么都可以,但之后会有事件发生,把他们拉回并引发追看事件的欲望。倘若观众拒绝,就再启动多几次事件,设置成必须要返回既定路线的。然后再给自由,又拉回来,如此往复。上述适用于固定路线,但后来在天台制作的《舞照跳》及《消失的海岸线》已没有固定路线,而是事件在特定时候发生,甚至没有事件,她说「余下的东西我们交给观众。」
回到《塑像谱》,甄咏蓓被问及将其设为固定路线的考虑为何。她说首先是观众量:平衡过主办机构和主创团队的期望后,最终定下每场三百个观众。甄咏蓓说她曾考虑给观众更大自由,但受到舞台装置和技术的限制,多次与设计师讨论后,决定将路线固定以便更好地掌控。除却技术顾虑,甄咏蓓自问「为甚么要固定路线?」自己作为导演拥有强权,她给观众规定了时间的框架,其实也成为了譬喻,回到作品的主题:「时间恒常流动,我们去到某个点必须离开,我们的生命、关系必须终结。在这个作品里便是每个段落你只能参与十五分钟,看不见前和后。时间是中性的,附于其上的是人类自己的情感。」
回归人文
艺术科技是近年创作的新趋势,除了新技术,一个作品怎样才算具备新视野?
李婉晶的答案是多元:「在香港不仅剧场作品,大部分艺术创作范畴都很缺乏多元性。科技的加入是中性的,但这创造了叙事的多元性,不同人怎样运用不同技术去迸发出多元性。另一种多元体现在剧场的元素。传统剧场元素是文本先行,但我们提倡多元性,舞台上其他元素与文本一样重要。当我们允许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媒体在剧场里展现其特质,自然而然会出现新的论述。」
甄咏蓓认为戏剧作品本质始终是讲故事,区别是呈现形式不同。她认为,无论加入多少新技术,最重要的是怎样带出人文关怀:「所谓新视野不是一种定案,你符合某某就是新视野了。我觉得是看一个创作者在使用新技术时,不仅在运用他的创造力,同时也带出有温度的人文。」
甄咏蓓
《塑像谱》导演。甄咏蓓是亚洲当代剧场全才女子,集编、导、演、教学、写作及艺术总监于一身。现为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于2021年接受邀请为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委员会成员。
李婉晶
天台制作艺术总监。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演出创作硕士学位课程。为香港跨领域表演者及剧场工作者,并于本地继续发展其演艺及创作事业。
艾浩家
天台制作艺术总监。跨领域表演者及剧场工作者,于世界上不同地方从事演出、音乐创作及导演的工作。他专长形体剧场及创作大型户外环境剧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