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MODE
首页 节目 时间表
现场节目
网上节目
延伸活动 网志 关于新视野艺术节 成为新视野之友
Back
现场节目
逐流人生

逐流人生

7 阶段 表演・艺术 | 李一苇 | kling klang klong

《丛林奇谭》再造版

《丛林奇谭》再造版

艾甘・汉舞蹈团

后人類狀況

后人類狀況

再构造剧场

HACK

HACK

梁基爵 | 黄俊达

塑像谱

塑像谱

甄咏蓓戏剧工作室

地・空・演

地・空・演

蔡世豪

正念沉浸体验《华严十方》

正念沉浸体验《华严十方》

进念・二十面体

以音说法《华严》音乐会

以音说法《华严》音乐会

进念・二十面体

遇于犬丘

遇于犬丘

创不同協作

Back
网上节目
LIFE HACK STORE

LIFE HACK STORE

梁基爵 | 黄俊达

塑像谱(短片)

塑像谱(短片)

甄咏蓓戏剧工作室

冲

冲

蔡世豪

亚洲首演
戏剧

后人類狀況

分享

延伸阅读

节目

艺术家简介

延伸活动

延伸阅读

分享

甄拔涛╳李伟能:如何研究和发展创作

对谈:甄拔涛(甄)、李伟能(李)

主持:陈国慧(陈)

文字整理:叶㦤雯

 

甄:

关于R&D(研究与发展),我觉得没有所谓最理想的模式,只在乎是否能够按照每个创作度身订做。以我的经验举例两种模式,先说编剧先行的模式,2014年初到柏林,在博物馆看到一件关于近未来的作品,触发我写了一场约五分钟类似Performance-Lecture(表演讲授)的戏。2016年我入选「柏林戏剧节剧本市集」,润饰了那场戏参加展演。时隔五年,AI发展迅速,在德国经理人公司催促下,补看相关书籍,扩充写成第二部曲《后人类状况》的剧本,过程经历一段长时间,我觉得这样很好,可以慢慢酝酿再生出新意念。另一种模式则以导演为主,例如我为大馆创作体验剧场《有你,故我在》期间,与设计师来回讨论,试验各项装置。

相较香港,欧洲各国距离很近,来往容易,合作频繁,陌生的合作伙伴促成R&D的需要,例如我受慕尼黑双年展委约创作歌剧《诅咒和拯救》,与瑞典作曲家Malin Bång合作,我们素不相识,又因疫情未能如期在欧洲见面,于是在在线互相分享作品,倾谈多次,才着手创作。

 

李:

我很同意R&D应为每个创作度身订做。很多时候R&D的必要性源于拔涛举例的跨界合作,因为期间必须进入对方的艺术语言,理解其艺术专业和创作经历,否则很容易出事。外国机构较能理解这不是成品导向的过程,重视过程的内在价值,视艺术为知识的转移、分享或生产。对我来说,R&D的关键正是在于改变传统看待过程和结果的思考方式,香港正尝试接受,但速度缓慢,毕竟本地表演艺术界仍以消费主义主导。在香港一般以为只要提供三个月、一笔钱,便足以支持一个作品的创作,我能理解背后逻辑,但这种R&D模式对于艺术发展并不理想,因为每个创作需要经历的时间和过程不同。

 

甄:

我很同意关键在于思考方式的不同,德国在资助机制下也需要演出成品,但经常强调讨论过程、交流方式。德国人很喜欢讨论,不会很快直接讨论演出内容,没有那么消费导向。如果只有演出,但互动过程没有产生意义,他们会觉得做得不好,会有这样的价值判断。

英、德两地有很多机会长期演出,不似香港等地大多只在周末演出数场。德国入台时间有两个多星期,期间有四次带妆彩排,他们预期第一次彩排总会乱糟糟,然后慢慢在台上修正,不似香港只有一次带妆彩排,不太容许出错。一位《Life of Pi》演员分享了演出首周团队还在摸索,正式演出一星期后,火花便很好了,可见专业剧场团队的磨合也需要时间。我觉得这些也是R&D。

曾听说德国导演在首演后不再看演出,因为戏已经交托到演员手中,再看便是质疑演员的表演。但也有些导演在首演后没有放弃修改作品,例如德国曼海姆国家剧院(曼海姆)驻院导演便经常回去看演出,包括长期演出,反复修改,让作品继续成长。我在曼海姆创作的《宇宙到处的声音》将于下个剧季继续长期演出,但须更换要角,所以我会回去再导演,同时藉此修改作品,继续R&D的过程。

 

李:

每次表演艺术都是发生于特定场域,即使重复演出,每次表演都不相同,作品永远尚未完成,我会倾向这样看待现场表演,维持一种生命力和弹性,我独舞时经常刻意寻找到这些可玩味的东西。

不论是到外地演出、长期演出,还是阶段性展演,容许发展空间是重要的,有时重看自己以往的作品不禁疑惑当时的创作决定,当然可以选择尊重,但也可以选择在下一个版本修改。这在香港较难实践,若能到较大的市场有较多机会修改作品实在难得。

 

陈:

就你们的观察和实践,在香港进行R&D这类创作计划,除了时间、金钱,还需要甚么资源?是否有些能够突破现有局限的模式?

 

甄:

我早前参与Felixism Creation主办、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的《想象力研究所》的检讨会议。项目公开征集提案,提供空间和金钱,让入选队伍在牛棚任意探索「表演艺术╳科技」方面的东西,最后做一个展演。那是个好的尝试,但我会进一步想,资助机构是否可以减少期望预设,不指定呈现成果的形式,例如尝试探索身体一个月,最后只是分享期间试习的咏春等身体练习,而不是表演。创作者当然觉得可以,而这次看到资助机构其实抱持开放态度,觉得需要改变,很多东西也可以商量,这是好事,双方可以慢慢磨合。

 

李:

我觉得呈现成果的形式应视乎提案的原意,如果学习咏春的身体练习是为了个人的艺术发展,而非指向作品,那就能理解成果不以展演形式呈现。但大家现时申请资助习惯以成品导向的心态写计划书,担心着重艺术发展的提案不符资格,若资助计划能明确放宽准则,大家便更有信心提案。

而不同的艺术形式或方向对于R&D的需求不同,例如有别于传统编舞由上而下指导舞者表演,当代编作剧场尝试扁平化当中的权力结构,融入更多舞者的创作,便必须经历R&D的过程,了解对方的艺术语言和作品。

回到我们在不加锁舞踊馆的实践,我们除了提供空间、金钱、驻留计划,更会从策划者成为促进者主动进入创作过程,因为我曾体会到R&D 期间持续回馈的重要性。欧洲较多这种模式,正如拔涛说到德国人喜欢讨论,内容虽不与作品直接相关,期间却会展现丰富的脉络推动创作,这也可让机构更了解创作意念,更懂得如何宣传作品。

我们策划不同平台,不断检视和观众的关系,尝试开放空间让观众积极参与创作,扭转传统上观众只是买票进场消费的被动角色。我们在「公开研习周」举办工作坊,鼓励说不是教学,只是分享创作过程,并需要参与者的回馈和经验推进创作,提出艺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一种比较平等的关系,寻找观众参与的另一种可能性。

 

甄:

说到回馈,这使我想起一件事。平常剧场到最后一次台上的带妆彩排才会请人观看,但我在德国的演员同事觉得有必要提早展开回馈回路,于是邀请其他专业演员来彩排室看排练,受邀的人会分享甚么对我可行、甚么对我不可行,而不判断好坏,在香港则经常说好坏。

 

李:

就我观察,回馈有时不是在说好坏,而是个人喜恶,重要的是知道意见是从甚么观点出发、哪个东西可行、为甚么可行。看过外国一些促进建设性回馈的尝试,例如创作者不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请观众按照观看经验回答。这既能帮助观众理解其他人的观点,同时检视自己的观察,也可让创作者发现未曾留意的观点,从而推进创作。这些参考例子也许重要,但不肯定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

 

陈:

这让我想起在香港一般传统演后谈的养分不多,观众还是倾向被视为需要喂食的对象,没有想象他们给予建设性回馈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是能否找到有效的互动形式引发观众参与回馈。

 

甄拔涛

《后人类状况》编剧及导演。立足香港及德国剧场。「再构造剧场」艺术总监、德国曼海姆国家剧院驻院作家(2021-2022)、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范畴民选委员及文学委员会主席(2019-2022)。

 

李伟能(不加锁舞踊馆艺术总监)

李伟能现为不加锁舞踊馆艺术总监。积极于各类型的跨界合作以对照个人的艺术实践,并于2017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奖的艺术新秀奖。

更多文章

《后人类状况》:不如试吓玩大啲!

以身体作乐,《HACK》转舞台

AI杀死艺术?

甄咏蓓╳李婉晶╳艾浩家:技术应用与观众参与

由森林奇遇到末世寓言:《丛林奇谭》再造版的想象与重写

蔡世豪╳冯国基:声音与媒体的联想

《后人类状况》演后评

文:Frankie Wong

 

不是第一次看甄拔涛的作品,《后人类状况》保持了他作品里一贯的诗意和史诗感,在Frank的这趟「追寻」旅程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变化多端的风景。叙述上,则是运用了充满意象、符号的台词,富有哲思意味的对话,散场后,仍然需要细细地回想和体会。

作为「未来三部曲」的第二部,创作技巧上,《后人类状况》完美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Frank面对着悲惨的战争、个人生活的困境,最后踏上这条寻求答案的长路,实际上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深有共鸣。科技从我们的生活旁边疾驰而过,好像每一天、每一秒钟,我们的身体,和正在经历着的事情,都变得那么平面,时间原来是那么的浅薄。

 

文本的多重性

看场刊上的文字介绍,拔涛已在德国剧场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现为德国曼海姆国家剧院驻院作家,活跃于欧洲和香港。甄拔涛剧本的意象化、音律化以及非常强的「空间感」,都有很浓的欧陆剧场味道——剧中的人物白骨精、生了一棵树的女孩等,她们的台词都有很深厚的层次感,听起来好像在阅读一本尘封已久的古书。

《后人类状况》(摄影︰YC Kwan,照片由再构造剧场提供)

 

笔者有幸阅读过剧本,文字流畅且动人,同时,结合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可以慢慢进入到编剧建构的一片「荒芜」,城市的忧伤,战争的混乱⋯⋯接着,可以体味到一种书写的结构,在故事的发展中浮现出来——细碎的转场、剧本中字体的变化、停顿等,都有着非仅仅是「文字上」的意念传达,这种风格化的写作,实际上也是剧本想表达的内容本身。

观看演出则是一个依赖直觉的体验。舞台设计以一个AI家居为中心,灯光的变化成为转场的语汇。人物的进屋、离开、写信给家人、冒险等,都在这剧场的一隅所发生。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些疑惑的感觉逐渐出现——他们在舞台上呈现着怎样的一种生活?

剧本中的文字,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既有小说对于内心世界更加放大的优点,又有戏剧对话里对矛盾冲突的关注。甄拔涛承接了两种文字形式的优势,同时折迭了当代剧场里,极具嬉戏感的剧场性。对我而言,《后人类状况》呈现的绝非一个封闭的戏剧世界,而是为观众、为自我的感知和反思敞开了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

《后人类状况》是一个关于科技影响,甚至是入侵了人类生活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城市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运行、家庭关系何以为继等更深更广的思考。文本涉及到了对于「生活空间」的探索——在科技肆虐的今天,Frank只要随便按按屏幕就可以炸毁一座城市。人,作为人,应该如何处理自身和所住之处的关系?我们要动态还是静态地感受这种关系?是否还要这样近乎狂热地追随下去?对于「科技」这样一个入侵的幽灵,甚至会慢慢霸占我们原有的生活秩序,人又该如何与自己相处?又会以怎样的方式和「科技」相处?

 

严肃的亲近

如前文所提,拔涛的作品是诗意的、非连续的,他擅长意象的拼凑和诗意世界的组合,因此,这样的文本在舞台呈现方面,一般都会采用比较独特的美学风格,例如夸张、抽象、玩味等。演出中,我可以看到导演和整个团队的尝试。最印象深刻就是创作团队在影像和音乐上的设计,在那首歌曲播出的时候,我竟然有一种无尽的失落感,人类、后人类,到底在为了甚么,如此艰难地生存下去?

演出在尽力地引导观众,对故事、画面、人物、想象力、外部世界和自我反思之间,能够产生一个顺其自然、充满流动的理解。如果硬要「挑骨头」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剧场里的元素仍然是装饰、响应作用大于其表演性本身。在演员的表演风格上,已有不少的尝试,但如若能在日常生活的姿势和异想天开的动作间,找到一个取舍与平衡,愿意「试吓玩大啲!」,整个文本、呈现和创作意念会形成一个更和谐的整体。

《后人类状况》(摄影︰YC Kwan,照片由再构造剧场提供)

 

当代剧场的秩序在一个摇摇欲坠,而又重新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仍在持续中——文本是一个可以激发沟通、激发想象的美学符码,在本次的演出中,导演结合自己在德国、香港两地创作的经历,探索如何解构这个符码。未来,如若团队可以慢慢找到一个合适的整体艺术形式,文本的潜在艺术内涵会得到更加彻底的发挥。

 

结语

拔涛曾提过,「如今的写作,不再单单是和写戏剧、写舞台剧剧本的人竞争,而是和所有的媒介:电影、串流媒体、游戏等等。」观看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仍旧在不断探索文字的边界,他的作品有着极强的文学功底——诗意的遐想和天马行空的世界,好像飘忽不定,又近在身边。

近来,他在导演上的尝试也愈来愈多,沉浸式、游走式、与arts tech结合等。他的剧本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美感,同时在剧场里的活力十足,他的剧本不会塞满整个剧场,而是会留下不少的空隙——这种空隙是留给「空间」发挥的好时候。他身上有东方、西方两种剧场艺术的冲击和汇合,我期待拔涛的新作品,能为香港剧场带来另一种冲击,又能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里,慢慢探索出一套特别的新语汇。

更多文章

甄拔涛╳李伟能:如何研究和发展创作

《HACK》演后评影片

《塑像谱》演后评影片

时间能长几个样子?——《塑像谱》

《地.空.演》演后评影片

追踪新视野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购票指南
重要告示
私隐政策
字型大小
关于艺术节办事处
档案室
返回康文署
意见
联络我们
下载资料
取消订阅
网站地图
康文署香港亚洲国际都会政府一站通康文署寓乐频道
以Chrome或Safari浏览网站可获最佳效果。
© 版权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所有
最后更新: 2023-6-9
W3C logo
EN 繁 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