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MODE
首頁 節目 時間表
現場節目
網上節目
延伸活動 網誌 關於新視野藝術節 成為新視野之友
Back
現場節目
逐流人生

逐流人生

7 階段 表演・藝術 | 李一葦 | kling klang klong

《叢林奇譚》再造版

《叢林奇譚》再造版

艾甘・漢舞蹈團

後人類狀況

後人類狀況

再構造劇場

HACK

HACK

梁基爵 | 黃俊達

塑像譜

塑像譜

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地・空・演

地・空・演

蔡世豪

正念沉浸體驗《華嚴十方》

正念沉浸體驗《華嚴十方》

進念・二十面體

以音說法《華嚴》音樂會

以音說法《華嚴》音樂會

進念・二十面體

遇於犬丘

遇於犬丘

創不同協作

Back
網上節目
LIFE HACK STORE

LIFE HACK STORE

梁基爵 | 黃俊達

塑像譜(短片)

塑像譜(短片)

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衝

衝

蔡世豪

體驗式音樂劇場

塑像譜

分享

延伸閱讀

現場節目

網上節目

藝術家簡介

延伸閱讀

分享

甄詠蓓╳李婉晶╳艾浩家:技術應用與觀眾參與

文:梁妍

對談:甄詠蓓、李婉晶、艾浩家

主持:陳瑋鑫

 

《塑像譜》之緣起與母題

甄詠蓓回述《塑像譜》的創作班底源於此前為林嘉欣陶瓷展製作短片的創作團隊。編作過程中,甄詠蓓發現四位演員想要講述的都不是寫實故事,貫穿其中的是被壓抑的慾望和強烈的情感,與夢境很有關係。為演出構思網上延伸部分時,甄詠蓓將影片和劇場設計成玩味的對倒:用二維影像講述演員自身的真實生活,三維舞台空間上展現的卻是他們的夢境和潛意識。這亦反映她一直創作的母題:夢境和時間。

 

新常態與技術

對於在創作中使用影像或者其他的新技術,甄詠蓓表示自己「不懂」,她需要學習掌握應如何使用這個新工具、怎樣達到某種效果。但同時,因科技已前所未有地改變了人類生活,而疫情改變了生活的慣常,她必須使用新技術去創作作品,保持與觀眾的溝通。她沒有想過在做「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劃」時,最後會用Zoom做了一個完整的演出。對她而言,她依然是運用畫面去講故事,只是「畫面分開了數格」。她相信內容與形式密不可分,所以用怎樣的新形式表達,也是一個美學的問題,而在她最近的經驗裡,她發現形式不只是呈現內容的載體,有時甚至誘發和定型了內容。

李婉晶回憶在英國讀書時,學院有一個存庫,內有各種技術設備,不需付費,很容易就可借出使用。創作中最困難的是「與技術排演」,她很欣賞學院的安排讓她可以實際操作、試驗。艾浩家說與技術相關的經驗非常重要,只有通過不斷試、玩,而不是在空想設計,才可確定甚麼目標可行,甚至最終弄清楚作品是否真的需要這技術。李婉晶分享他們在《遙距在場》中與黃智銓的合作:他們先把遙控車做出來,過程中不斷嘗試、更新編程,直到發現遙控車有某種行為,再去創作內容。甄詠蓓感慨這種「排演」在香港非常奢侈,需要大量資源的支持。

 

觀眾:控制、設計、限制

陳瑋鑫有感香港觀眾相對被動,疑惑創作者在設計互動的路線及環節時,怎樣帶動他們。

李婉晶指出對於他們的創作,「演出流程」設計非常重要,雖然不能凌駕故事,但它控制了不同部件如何組合成整個作品。「在設計不同環節的時候,我的首要考慮是好玩。當有互動環節出現,我期望有真正的互動發生。」艾浩家說。他在羅斯布魯弗戲劇演藝學院的老師Thomas Wilson告訴他,從一開始要與觀眾「訂立契約」——確定並讓觀眾知道自己的自由度,他們可以在其中感覺自在,也願意與你互動。這些都是創作者的責任,怎樣去設置那個環境,無論是通過設計、故事設定,或者使用日常之物,讓觀眾可以從熟悉出發。

李婉晶說通常作品的前十多分鐘都是熱身,就像打電玩,一開始地圖只有一小塊,然後才會告訴你怎樣玩下去。艾浩家補充類似製作的創作者可從電腦遊戲中得到啟發,尤其是目前流行的「開放世界」設定。李婉晶指出須平衡好訊息傳達和互動參與,並分享他們在實際設計中如何把握控制與自由:先設定框架,譬如讓觀眾在這條街停留十五分鐘,做甚麼都可以,但之後會有事件發生,把他們拉回並引發追看事件的慾望。倘若觀眾拒絕,就再啟動多幾次事件,設置成必須要返回既定路線的。然後再給自由,又拉回來,如此往復。上述適用於固定路線,但後來在天台製作的《舞照跳》及《消失的海岸線》已沒有固定路線,而是事件在特定時候發生,甚至沒有事件,她說「餘下的東西我們交給觀眾。」

回到《塑像譜》,甄詠蓓被問及將其設為固定路線的考慮為何。她說首先是觀眾量:平衡過主辦機構和主創團隊的期望後,最終定下每場三百個觀眾。甄詠蓓說她曾考慮給觀眾更大自由,但受到舞台裝置和技術的限制,多次與設計師討論後,決定將路線固定以便更好地掌控。除卻技術顧慮,甄詠蓓自問「為甚麽要固定路線?」自己作為導演擁有強權,她給觀眾規定了時間的框架,其實也成為了譬喻,回到作品的主題:「時間恆常流動,我們去到某個點必須離開,我們的生命、關係必須終結。在這個作品裡便是每個段落你只能參與十五分鐘,看不見前和後。時間是中性的,附於其上的是人類自己的情感。」

 

回歸人文

藝術科技是近年創作的新趨勢,除了新技術,一個作品怎樣才算具備新視野?

李婉晶的答案是多元:「在香港不僅劇場作品,大部分藝術創作範疇都很缺乏多元性。科技的加入是中性的,但這創造了敘事的多元性,不同人怎樣運用不同技術去迸發出多元性。另一種多元體現在劇場的元素。傳統劇場元素是文本先行,但我們提倡多元性,舞台上其他元素與文本一樣重要。當我們允許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媒體在劇場裡展現其特質,自然而然會出現新的論述。」

甄詠蓓認為戲劇作品本質始終是講故事,區別是呈現形式不同。她認為,無論加入多少新技術,最重要的是怎樣帶出人文關懷:「所謂新視野不是一種定案,你符合某某就是新視野了。我覺得是看一個創作者在使用新技術時,不僅在運用他的創造力,同時也帶出有溫度的人文。」

 

甄詠蓓

《塑像譜》導演。甄詠蓓是亞洲當代劇場全才女子,集編、導、演、教學、寫作及藝術總監於一身。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於2021年接受邀請為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委員會成員。

 

李婉晶

天台製作藝術總監。畢業於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演出創作碩士學位課程。為香港跨領域表演者及劇場工作者,並於本地繼續發展其演藝及創作事業。

 

艾浩家

天台製作藝術總監。跨領域表演者及劇場工作者,於世界上不同地方從事演出、音樂創作及導演的工作。他專長形體劇場及創作大型戶外環境劇場表演。

 

更多文章

《塑像譜》演後評影片

時間能長幾個樣子?——《塑像譜》

甄拔濤╳李偉能:如何研究和發展創作

以身體作樂,《HACK》轉舞台

AI殺死藝術?

由森林奇遇到末世寓言:《叢林奇譚》再造版的想像與重寫

蔡世豪╳馮國基:聲音與媒體的聯想

《塑像譜》演後評影片

藝評人:盧宜敬、陳國慧

 

-- 觀眾從後臺進入舞臺上的不同演區,演前錄影讓人期待演出有不同想像

-- 聲音和空間的處理對觀眾產生干擾,若能有機地處理當中的限制會更好

-- 四個故事的扣連可以更為深刻,最後一場有關時間的意象突出

請點擊觀看《塑像譜》演後評影片

《塑像譜》

(攝影︰Kit Chan Imagery(@kits_imagery/ Sunny(@sunny_liu), 照片由甄詠蓓戲劇工作室提供)

更多文章

時間能長幾個樣子?——《塑像譜》

甄詠蓓╳李婉晶╳艾浩家:技術應用與觀眾參與

《後人類狀況》:不如試吓玩大啲!

《HACK》演後評影片

《地.空.演》演後評影片

《塑像譜》演後評

文︰李海燕

 

《塑像譜》的觀眾在入場前都需要戴上白色塑膠手環,在演出過程中它會亮起白、黃、紅、藍和綠色的光,指示觀眾走向不同的演區。如果不依信號行事會怎樣呢?我不知道,因為我和其他三百多位觀眾都乖乖的,也許,在微暗中走入與手環不同顏色的演區太惹人注目了。是以,從入場的一刻開始,如何體驗這「體驗式音樂劇場」的過程,已經被安排了。

以作品的呈現看來,創作團隊的時間觀念,是一條持續不斷向前延伸的直線。觀眾經過劇院的化妝間,走上舞台,會看到地上貼有像是鐘面上的時分刻度的黑線,形成中央演區的圓形邊界,鍾宛姍行走在圓周上,口中唸著數字順序:……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五十二……。江逸天在圓心敲出單音的琴聲,一下是一秒。待所有觀眾抵達,鍾宛姍簡介手環顏色和演區的關係之後,原本像魚群聚在一起的人們向四個方向散開。聽聞魚的視力不特別敏銳,著急的不免會有些微的碰撞。

在中央演區的三、六、九、十二點方向,即舞台的左、右、後方原本用作技術工作的區域,以及樂隊池,被改裝成四個獨立演區,承載四個關於「時間」與「缺失」的故事,由林嘉欣、泰臣、江駿傑、李祉均創作;各長約十五分鐘,在一場演出中重複四次,每次換來一批新的觀眾。按起始一刻手環光的顏色,觀眾在不同起點順時針方向經歷《春澀》、《夏蟬》、《冬虐》、《秋別》,起點和終點不同,順序卻相同。

《塑像譜》 (攝影︰Sammy (@snap_shot_sammy), 照片由甄詠蓓戲劇工作室提供)

 

林嘉欣扮演「女兒」,夜復夜在腦內上演弒母的場景,想像殺死那一把說普通話的聲音,那位賜她生命,叫她別忘恩負義的母親。女兒記不起母親的微笑,相比恨,她更渴望愛。林的形體動作清晰而細緻,帶有德國表現主義式的情緒張力;時間之於女兒,是重複降臨的惡夢。泰臣是隻長著蝴蝶翅膀的狼,或者自以為是狼的蝴蝶,是莊周夢蝶,還是卡夫卡的《變形記》。他(夢見)被困在冰冷密室,逃不出,不願逃出。江駿傑是抱柱的尾生,苦候女子不果,洪水來到,他寧可淹死也不可言而無信。時間對承諾能有多仁慈,也就能多殘忍,任你等個二十五還是五十年,抱柱的不過是傻子。江駿傑清朗的聲線、凌厲的眼神和表演者的自我觀照,建基於粵劇訓練,令人相信只要找對了方法,當代表演實在有包容傳統美學的空間。李祉均的時間由互聯網繽紛的影像拼貼而成,他要做的,是在螢幕和耳機築成的電子世界中沉溺地舞蹈。

《塑像譜》 (攝影︰Sammy(@snap_shot_sammy) / Sunny(@sunny_liu), 照片由甄詠蓓戲劇工作室提供)

 

 

《塑像譜》 (攝影︰Kit Chan Imagery(@kits_imagery), 照片由甄詠蓓戲劇工作室提供)

 

現場演出的除了演員之外,還有拉中提琴的凌藝廉(William Lane),吹奏單簧管的馮逸山和巴松管的梁德頴。三人加上鍾、江,穿上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服飾,戴上有時分針和數字裝飾的禮帽,組成與演員互相觀照的存在。他們站在時間之線的另一端,既冷眼旁觀,也用樂器建築聲境,拉奏出來的樂音不一定與演員的表演搭配,有時甚至與說話聲重疊,提醒觀眾不要過分投入記憶和慾望的夢囈。由於技術人員需要在每段演出之間把場景還原,所以手環會指示觀眾回到中央演區,這時會看到鍾宛姍繼續繞圈行走,唸著的數字變成三位甚至四位數。她是向單一方向流動的時間,四個如河川中的石頭的重複結節,阻不了它向前走,這是導演後設的提醒吧。在觀演的設計下,觀眾不能選擇同時進入視線範圍的畫面數量,即使聲音越過帷幕,告訴我們有其他的生命故事在發生,眼睛仍然突破不了一個視點的限制。

在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提出的三個可見性體制之中,倫理體制限制了感知的分配,「應該」可見與不可見的,取決於藝術以外的力量,例如社會普遍認為是正面的訊息。《塑像譜》演出的最後部分,觀眾共享黑暗,之後中央舞台轉動,呈現作品英文名稱「Zoetrope」的旋轉意象,喻意時間一去不返,我們要破繭而出,飛向將來。製作團隊希望傳遞積極訊息的善意是非常明確的,然而以今天的世界來說,單一的想法,即使是單一地希望明天變好的想法,正正成為明天不能變好的障礙。

現代藝術的自主性,力求切斷意義對於事物外殼的依附,回到以個人為單位的美學感知分配體系基礎。假如「我」的自身意識由記憶建立,而記憶又與「時間」相關的話,有多少個「我」就有多少種時間觀。江河汨汨,匯流成海,個人的時間之流,匯流成人類的生命之海;島,不是從大陸斷裂出來的土地碎片,而是連綿不斷的海洋上的休息站。

更多文章

《塑像譜》演後評影片

甄詠蓓╳李婉晶╳艾浩家:技術應用與觀眾參與

《後人類狀況》:不如試吓玩大啲!

《HACK》演後評影片

《地.空.演》演後評影片

追蹤新視野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購票指南
重要告示
私隱政策
字型大小
關於藝術節辦事處
檔案室
返回康文署
意見
聯絡我們
下載資料
取消訂閱
網站地圖
康文署香港亞洲國際都會政府一站通康文署寓樂頻道
以Chrome或Safari瀏覽網站可獲最佳效果。
© 版權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所有
最後更新: 2023-6-9
W3C logo
EN 繁 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