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EW MODE
首页 节目 时间表
现场节目
网上节目
延伸活动 网志 关于新视野艺术节 成为新视野之友
Back
现场节目
死过翻生

死过翻生

贺飞雪・谢克特舞团

INK

INK

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

RAIN

RAIN

爱知县艺术剧场 | 舞踊空间横滨

末日回忆录

末日回忆录

杨修华 | 贝臻雅 | 亚南迪・巴塔查里亚 | 史丹利・杜特士 | 柏林爱乐乐团之 ZeMu! Ensemble Berlin

格拉之思

格拉之思

菲力普・格拉斯 | 菲利・麦达莫

山海经

山海经

黄若 | 贝西・特维斯特 | 迈尔斯・拉蒙 | 哥本哈根新艺术合唱团

如果我是陈奂仁

如果我是陈奂仁

陈奂仁 | 杨秉基 | 李拓坤

老人与他的海

老人与他的海

阮兆辉 | 邓树荣

巴赫剧场《圣约翰受难曲》

巴赫剧场《圣约翰受难曲》

赵伯承 | 林俊浩 | 声蜚合唱节 | 柏林鲁特文艺复兴乐团

肯特里奇《噢,信是彼邦》

肯特里奇《噢,信是彼邦》

香港小交响乐团

Back
网上节目
巴赫及《圣约翰受难曲》全面睇

巴赫及《圣约翰受难曲》全面睇

声蜚合唱节

网上评论

网上评论

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

音乐剧场
跨领域

如果我是陈奂仁

分享

延伸阅读

节目

艺术家简介

延伸活动

延伸阅读

购买门票

分享

《如果我是陈奂仁》中的Web3元素

陈奂仁是首位推出NFT单曲的华语歌手,今次的演出他亦加入了Web3元素:

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

近年,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成为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NFT系列,不少名人如NBA巨星居里、天后麦当娜和美国名嘴Jimmy Fallon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无聊猿作为自己的头像。陈奂仁也是拥有者之一。

无聊猿的热潮亦于元宇宙、电玩和现实生活中蔓延。 11月3至5日,《如果我是陈奂仁》演出期间,NFT界的年度盛事无聊猿节 (ApeFest HK) 亦同时于香港举行一连串线上及实体活动。 

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 ©HANJIN

 

Hamsterz

Hamsterz是陈奂仁于2021年为歌迷推出的私人NFT头像项目。第二阶段现正筹备中。

Hamsterz ©HANJIN

 

The Sandbox - Hanjin Music Palooza

The Sandbox是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甚至可说是最受欢迎)的元宇宙游戏平台,由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企业开发,全球用户人数逾450万。它是个建基于以太坊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世界,玩家可以在The Sandbox买地,透过软件改建土地、设计游戏、角色、内容和道具作为NFT,这些创作的著作权全部属于玩家,NFT亦可以交易和出售获利,赚取虚拟货币。各玩家亦会积极参与其他人发明的游戏,建立社群,商讨和订立元宇宙的方向。陈奂仁去年加入The Sandbox,建立了他的Hanjin Music Palooza。

The Sandbox - Hanjin Music Palooza ©HANJIN

受无聊猿、Hamsterz和The Sandbox - Hanjin Music Palooza启发,白纸实验室为《如果我是陈奂仁》设计了三顶头盔。

 

Nouns

Nouns是一个广受注目的NFT项目和去中心化组织,跟其他限量的NFT不一样,每24小时平台会生产一个新的Noun供拍卖,所得收入全数拨归Nouns的中央库房,每个Noun拥有者皆能提出一些实体和虚拟世界的创意项目,社群成员投票通过后,由中央库房资助开展项目。 Noun拥有者亦能于现实和虚拟世界任意使用自己的Noun创作或生产。

Nouns为支持是次演出,捐出两件作品用作道具。

Nouns.wtf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意见。

更多文章

《如果我是陈奂仁》演后评

文︰邵善怡

 

《如果我是陈奂仁》是音乐人陈奂仁与剧场编导杨秉基的跨界作品,配合剧院内的立体音墙,为本届「新视野艺术节」带来「沉浸式音乐体验剧场」。作品强调「无制限打造真‧沉浸式音乐剧场」,那么什么是「沉浸式音乐剧场」?是次又能否为观众带来「真」的体验?是笔者在观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要定义何谓沉浸式剧场,一般来说可以循三方面讨论:一是瓦解观众和表演者之间的壁垒,二是让观众置于作品的叙事之中,三是在虚与实之间拆解既定的社会结构。」[1]若按以上定义而论,《如果》或许已能达标,但是否真实?是否能让观众全身心感官沉浸在剧情与音乐之中,则值得斟酌。

作品加入了不少元素来建构「陈奂仁」的角色形象,音乐元素当然最能展现他的音乐才华,编曲明快,唱亦动听,随着立体音效,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剧场内声音的位置流动多变,或忽远忽近,或自远至近,或满满包围,音乐仿佛是有形的环绕让人有紧贴感,配合由NFT、去中心化项目实体化而来的巨形头罩或台上道具,仿佛走进虚拟空间,以音乐交织出属于陈奂仁的元宇宙世界,容易让人专注而沉浸其中,不自觉地追逐。

 

《如果我是陈奂仁》中的灯光变化

(照片由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提供)

 

可惜的是《如果》的表演文本比较简单。陈奂仁与杨秉基合作演出,开场不久,陈奂仁于台上静坐,观众在长时间的静默与聚焦中,走进感受陈奂仁内心世界的空间。接着,杨秉基走到台中呼唤,原来是节目的主要角色陈奂仁失踪了,杨秉基担当主持人的角色,操控场内灯光,观众脱离黑暗的窥视,与杨秉基一同高呼陈奂仁的名字,通过呼唤,观众一同参与寻找陈奂仁、寻找初心与自我的过程。

演出中,除陈奂仁外,余下的五个角色分别象征陈的不同情感或特质,艺术才能、傲气、执着、愤怒、恐惧、妥协、孤独、初心、善良,众人配合立体有层次的环回音乐一一出场。尤以杨秉基最为重要,推动情节、营造气氛、点出主题,都靠他一力完成。相对而言,其他人则只为建立陈奂仁形象而来,在寻找初心的路上,舞蹈家李拓坤、歌手与小提琴演奏家黄洛妍、歌手旨呈、记者Richard Lai,在自己的身分角色上,又有什么思考与得着。 「如果我是陈奂仁」,当演出者都只是陈的化身,而未见有任何的转化与突破,台下观众除了对陈有更多的理解外,又如何能走上一条寻回初心的路,因共情而觉得「真」呢?

听着杨秉基的控诉与解说,坚持追求理想的不被接纳,不断追求完美到孤芳自赏,对大众重视商品多于艺术品的失望,都能让观众对陈的压抑与挣扎有更多的理解。如果说剧场空间建构象征了他的内心世界,观众身处其中,随着角色游走于观众席以外的空间,也能呼应寻回初心的主题。只是寻觅过程迫使观众在座位内前后左右地随一众角色移动,对进入故事设定或感受音乐而言,都有点令人难以投入。如把单面台改成四面台让观众更贴近舞台,那么在角色游走,或舞者李拓坤以身体交代心境时,当能更好地配合音乐呈现立体感。

回到故事脉络,由陈带上巨形头罩失踪起,其身影便与另外两位同样带上头罩的演员于场内穿梭,二人的象征意义借杨秉基的话揭盅,待所有角色汇聚台中,陈把遮盖脸容的头罩除下,象征寻回初心。最初陈静坐台上,把鞋子脱下,杨出场即换上同一双鞋子,代表身分的交换,以及杨直接说出陈的内在压抑、面对的不公待遇和结尾点题式的初心论,一切都有点太直白。陈最终寻回初心的契机是什么?他如何突破各种的限制?诚言,在感官体验而言,《如果》的音响配置、乐曲编排,让观众沉浸在音色的欣赏中,但剧本过于简单而难有真实感,如要模拟真实建立想像空间,引领观众融入到剧场空间内,戏剧内容和情节发展的合理性不可不考虑。

 

陈奂仁把遮盖脸容的头罩除下

(照片由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提供)

 

[1] 邓正健,〈迈向一种本土剧场的感性配置 二〇一七及二〇一八年香港沉浸式剧场发展概况〉。

更多文章

《如果我是陈奂仁》演后评

文︰杨志文

 

《如果我是陈奂仁》作为沉浸式音乐体验剧场,对音乐的玩味确实给予观众听觉上的冲击。唯雷声大,雨点小,沉浸式音乐的背后缺乏该有的脉络,让观众难以具体投入剧场的空间和世界,音乐盖过剧场,限制了欣赏的角度和层次。

故事围绕陈奂仁失场,Banky 杨秉基如何顶替陈奂仁的身分与其他表演者交流,当中包括现代舞者李拓坤,和小提琴家黄洛妍,还有三个戴上由NFT所铸造头罩的面具人,为陈奂仁最终的出现埋下伏笔。这个「如果我是陈奂仁」的猜想,似乎并没有成为叙事的脉络,因为每次表演,无论是舞蹈还是乐器的演奏,都并未有推进人物的发展,仍是靠Banky的独白,来传递讯息,例如这演出如何是一段寻找自我和勇于面对的故事。这个的处理手法具艺术性,以近乎新文本的方式来规避对故事的叙述,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抛出许多符号让观众自行解读,例如那些闪烁的灯光、近乎疯癫的台词等。然而,这种处理手法相当具风险,观众非常容易与剧场有情感上的割裂,因为无法掌握叙事的中心而难以共鸣。这与沉浸式音乐所希望带到的效果刚好相反:前者希望与实验剧场、前卫剧场相似的形式保留与观众的距离,后者却想以围绕、沉浸的音乐体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两者的结合若不加修饰,特别是在叙事上作出填补,所呈现出的体验难免是突兀的。

 

杨秉基顶替陈奂仁的身分与其他表演者交流

(照片由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提供)

 

但尽管在叙事方面有所不足,《如果我是陈奂仁》在艺术科技,特别是音像工程方面的尝试是崭新而有趣的。剧场运用了所谓的沉浸式音乐,利用声音定位系统让观众能感受到从不同方位出现的音乐。这种呈现形式贯穿整个剧场体验,甚至于一幕杨秉基所饰演类似于主持的身分,更加是直截了当地透过该系统让观众体验左右声道的不同。但这些在音响方面的表现形式,并未有融入其他剧场的元素当中,而是生硬地呈现在观众耳边,变相有种炫技的感觉。比如一幕,其中一个蒙面人拍打着篮球,篮球的拍打声由他的位置,透过环回的声音定位系统绕过了观众的耳朵,但篮球本身是任何剧场符号吗?它的具象表达了、传递了什么讯息?似乎观众并没有获得任何答案。这种呈现方式也许是画蛇添足的,毕竟如果是为了环回的效果,现今的电影声效系统早就有了类似的技术,而影院也是配合影像才真正发挥出沉浸式音乐的效果,单纯让拍球声套入这个系统难免沦为较粗暴直接的方式,难泛起任何涟漪。但这也许是个相当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往后希望探索艺术科技领域的创作人和表演者。艺术与科技不应该是相对和分割的关系,而是共荣共生的。科技的存在也是为了说故事,它改变的是说故事的方式而并非故事的内容。所以如果剧场中的艺术科技能更好的与剧场的其他元素融合,比如说具体的剧本或叙事,那将会更大限度地提升整体的观赏性,也发挥了艺术科技的作用。

杨秉基在《如果我是陈奂仁》的表现可圈可点,当然这归功于他在剧场身分中的转换。他一时是表演者,一时更像是栋笃笑的主持人,利用各种食字的笑话来调剂气氛,一时又是旁白,以及他在最后的一段长独白间接地透露整个剧场的含义是关于如何面对迷失、寻找自我。可以说,他的表演某程度撑起了整个剧场,让故事有了最基本的张力和维度。只是这个近乎独角戏的处理难免容易用力过猛,观众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由头到尾的声嘶力竭也许值得更多喘息的空间,相比起不断的嘶吼,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台词?张弛若更有度,整体的表演将更平衡。当然这也许是杨秉基对角色刻意的刻画,也不作深究。

最后必须提起《如果我是陈奂仁》除了艺术科技以外,加入的装置艺术 、Web3 元素。比如说由此至终放在舞台上的长凳,有鲜明的眼镜造型设计,可见这是属于陈奂仁的装置艺术。当然装置艺术与一般的布景美术异曲同工,不同之处也许是装置艺术的本身并不需要服务剧场,而是可以独立地以艺术品来欣赏,它更像是模糊了剧场和展览的空间,让两者糅合,带来更多层次的艺术价值。这也许是为当代剧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空间」这问题,带来更多新的启发和尝试。而以NFT 铸造的头罩,没有为视觉带来太多冲击,却成为了说故事的一环,帮助铺垫陈奂仁的消失与现身,正正体现了科技如何与叙事融合。尽管NFT的热潮已过,这种跨界别、跨元素的尝试,将继续会是剧场其中一股发展的动力。

 

舞台上的长凳,有鲜明的眼镜造型设计,是属于陈奂仁的装置艺术

(照片由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提供)

 

更多文章

追踪新视野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购票指南
重要告示
私隐政策
字型大小
关于艺术节办事处
档案室
返回康文署
意见
联络我们
下载资料
取消订阅
网站地图
康文署香港亚洲国际都会政府一站通康文署寓乐频道康文署寓乐频道:中国历史文化系列康文署寓乐频道:青年专页
以Chrome或Safari浏览网站可获最佳效果。
© 版权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所有
最后更新: 2024-1-8
W3C logo
EN 繁 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