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阶段 表演.艺术

联合策划

以柏林为基地的艺术团队。由总监史云.苏连.贝雅带领,成员包括剧场及媒体艺术家、音乐家、研究人员和数码专家。人与机器之间的张力是「7 阶段」艺术论述的催化剂。团队致力创作能吸引世界各地观众的数码舞台演出及装置。在创建初期虽像天马行空,却总能在国际艺坛持续进步。「7 阶段」项目涵盖广泛,由萨缪尔.贝克特 / 莫顿.费尔德曼的《空》等歌剧、高科技童话故事《碗豆公主》,以至不同大型活动,包括「文化之都普罗夫迪夫 2019」开幕节目、布兰登堡门的柏林墙倒塌 25 及 30 周年庆祝活动。现时「7 阶段」重点探讨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它对现代社会、个人的虚拟及实际影响:当机器学习算法,作为与人类互动的创作过程和伙伴,究竟会怎样?

7 阶段 表演.艺术

史云.苏连・贝雅

概念 / 演出指导 / 舞台设计

「7 阶段 表演.艺术」总监,曾于东德从事道路建设工作,后入读德累斯顿 Palucca School 及著名的柏林 Ernst Busch 戏剧艺术学院。他曾在柏林喜歌剧院、纽伦堡国家剧院等负责舞台及编舞工作,1999 年创立艺术家团队「7 阶段」,将媒体研究与艺术结合。他的跨媒体美学令他迅速成为国际知名的德国媒体艺术家,曾为香港新视野艺术节、德国斯图加特国家歌剧团的  新音乐剧场论坛、「文化之都于默奥」、挪威卑尔根国际艺术节等制作节目。他将波场合成应用于制作萨缪尔.贝克特 / 莫顿.费尔德曼的歌剧《空》,获德国 Opus 舞台大奖。

相片:©phase7 performing.arts GmbH

史云.苏连・贝雅

李一苇

指挥 / 作曲

1992 年出生,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及作曲家,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并现居此地。他是自学成才的作曲家。 2016 年起在多个夏季课程跟随 Oscar Bianchi、Frederic Durieux、Philippe Manoury、Isabel Mundry 和 Yann Robin 等作曲家学习。作品由法国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德国 Ensemble Modern、法国 Ensemble Multilatérale、香港创乐团、美国 Subaerial Collective 及 HereNowHear 作首次公演;并在冰岛 Cycle Music & Arts Festival、英国 Evesdropping.London、法国 IRCAM Festival ManiFeste、南韩首尔国际计算机音乐节和瑞士 Ticino Musica Festival 演出。作曲以外,他亦会钻研新音乐,曾指挥 Nico Muhly、Franck Bedrossian 和 Guillaume Connesson 作品的地区首演。2022 年,他将回到德国带领 Ensemble Modern 参加「法莱美当代音乐双年展」,首演年轻作曲家的作品。

相片:©Nick Trieu

李一苇

kling klang klong

人工智能创作

专为声境体验创作声音和编码的创意工作室,获奖无数。 

由作曲家、声音设计师、创作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创作成果丰硕。成员的专业领域虽不同,但同样热衷于发掘新方法,如人工智能,以声音感动听众。

合作艺术家包括:吉尔伯特及德国北部电台易北爱乐乐团、格林美奖得主 Gast Waltzing及 Christopher Bauder(创作《Dark Matter Berlin》)。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的真实和虚拟表演平台、艺术空间、博物馆及活动。

kling klang klong

约翰.卡西米尔.邱雷

概念 / 戏剧构作

生于德国不来梅,在慕尼黑跟随 Jens Malte Fischer 教授从事戏剧研究,亦曾修读德国文学和哲学。他曾于里根斯堡担任助理导演,后于德国奥古斯堡和盖尔森基兴,以及瑞士比尔和索洛图恩从事戏剧构作;2003 年获得盖尔森基兴剧场大奖。2008 年,他获纽伦堡国家剧院任命为剧作家及艺术事务副总监,任期为十个表演季度。他亦创作儿童歌剧改编剧本,以及教授戏剧史和戏剧构作。自 2018 / 2019 年表演季度,担任德国森柏歌剧院总剧作家及副艺术总监;任内负责作品包括:荀白克《摩西与亚伦》(Calixto Bieito 执导);约翰.英格尔的芭蕾舞剧《卡门》;华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Jens-Daniel Herzog 执导);利盖蒂《Le Grand Macabre》(Calixto Bieito 执导);莫扎特《魔笛》(Josef Ernst Köpplinger 执导);威尔第《阿依达》(Katharina Thalbach 执导);以及浦契尼《蝴蝶夫人》(Amon Miyamoto 执导)。

相片:©Johann Casimir Eule

约翰.卡西米尔.邱雷

克里丝汀安.奈迪克

概念

在纽伦堡土生土长,于柏林 Ernst Busch 戏剧艺术学院修读剧场导演。现居柏林的自由作家及研究生主任。2001 年加入「7 阶段 表演.艺术」,为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创作《Himmelsmechanik》的歌剧剧本(Christian Steinhäuser 作曲)。她曾获无数文学奖项,其小说及短篇故事由 Luchterhand Literaturverlag 出版。她于2015 年出版的《Summer Novella》被列入《明镜周刊》畅销书单;小说《Der Gott der Stadt》则于 2020 年获提名 Uwe Johnson 奖。2021 年,她是 Theodor-Storm-Society 的 Storm Writer 得主;2022 年,Theater Bielefeld 的表演季节以她改编德布尔著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歌剧剧本揭开序幕(Vivan、Ketan Bhatti 作曲)。

相片:©Maurizio Gambarini

克里丝汀安.奈迪克

彼特罗.李史特

舞台设计 / 服装设计

德国 / 阿根廷设计师兼舞台及服装设计师,1985 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 Instituto Superior de Arte del Teatro Colón,主修舞台设计。毕业后一直游走于德国、阿根廷、委内瑞拉、美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从事歌剧、音乐剧、剧场和电影方面的舞台及服装设计工作;电影制作主要与导演 Jutta Brückner 合作。2001 年于柏林成立工作室。作为「7 阶段」的创团成员,他与史云.苏连.贝雅共同制作超过七十多出作品,包括于德累斯顿、柏林、香港、卑尔根上演的 3D 歌剧《空》、于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上演及作为高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开幕演出的《Himmelsmechanik》,以及于香港上演的《豌豆公主》。服装指导方面,他以跨文化风格见称;作为设计师,他则受南美洲及阿拉伯风格影响。

相片:©phase7 performing.arts GmbH

彼特罗.李史特

兴凌.史莱特

灯光设计

1972 年出生,为自由灯光及影像设计师。足迹遍布全球,参与项目包括:《豌豆公主》(香港)、柏林及纽约时装周、巴伦邦 ×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的音乐会及录音,并与大提琴手费兰迪斯、小号手 Till Brönner 等合作。在德国作家 Fontane 诞生 200 周年的庆祝活动,他与 Frank Matthus 合作《Effi in the Underworld 》、与 Herbert Olschok 合作《Blood Wedding of Garcì》。他是包浩斯德绍(Bauhaus Dessau)的自由灯光艺术家;曾为德国戏剧大奖 Der Faust 设计录像,以及参与德国联邦内政和家园部委约的《Living the City》展览。他专擅应用创新科技于跨领域装置艺术。在「7 阶段」,除了灯光设计,他亦参与舞台设计和影像投映。

相片:©Susie Knoll

兴凌.史莱特

Studio Eigengrau

影像

柏林设计工作室,专擅艺术和多媒体制作,由媒体艺术家 Daniel Bandke 及通讯设计师 Hajo Rehm 创办。他们在世界各地从事设计和录像投影,以建筑物、舞台与空间作画布。Studio Eigengrau 述说故事的方式,是让声音与表演建立联系,这在塑造整体画面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近期项目包括「文化之都普罗夫迪夫 2019」开幕节目、布兰登堡门柏林墙倒塌 30 周年多媒体纪念演出,以及 2021 年纪念 Worms 国会成立 500 周年的多媒体演出《The Luther Moment》。

相片:©Angela Regenbrecht

Studio Eigengrau

费达.韦斯

影像

艺术工程师,兼跨媒体艺术表演的先驱,他开发引领潮流的影像技术和互动舞台投影,并应用于澳洲块动舞团的《Glow》及《Mortal Engine》,更凭《Glow》赢得多个奖项,包括澳洲绿屋奖舞蹈设计奖。他调整互动视觉效果,应用于不同表演形式,例如 Kylie Minogue 的《Get Outta My Way》音乐影片、Global Creatures 制作的大型音乐剧《King Kong》(墨尔本,2013)。他的互动影像艺术令许多歌剧作品生色不少,例如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上演的《崔斯坦与依索德》(与英国国家歌剧团、舞台设计师 Anish Kapoor 合作)。他在纽伦堡工业大学教授媒体技术。

相片:© Heinz Stricker

费达.韦斯

Ployz

影像

原名 Ploypapus Phosri,泰国多媒体艺术家,现居柏林。作品呈现形式多元,包括动态图像设计、2D及3D 动画、生成设计及视听艺术。她对实时可视化、艺术与科学,以及模拟和数码之间的接口特别感兴趣。早于2006 年,她已开始探索视觉原理和数码潜力。于德国 East Westphalia-Lippe 完成学业后,她从事计算机生成影像工作,后专注于动态设计。由于 Ployz 来自东半球,因此深受其哲学影响,并反映在她的作品。近年她开始尝试视觉程序设计,尤其是实时互动计算机图像。其大部分数码媒体项目均致力探索艺术与技术之间的交集。

相片:©Moritz Zauleck

Ployz

伊尔.英德尔霍克(女高音)

真实 / 虚拟的我

生于挪威卑尔根,就读斯塔万格罗加兰音乐学院。1997 至 2003 年间于哥本哈根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及皇家歌剧学院修读声乐。1999 年于当地歌剧院初踏台板,饰演《费加罗的婚礼》中巴巴莲娜一角。2003 至 2005 年间,为杜塞道夫莱茵歌剧院合唱团成员。曾在多座歌剧院作客席演出,包括奥斯陆挪威歌剧院、布鲁塞尔皇家铸币局剧院、柏林喜歌剧院和纽伦堡国家剧院。演出剧目包括《弄臣》、《Le Grand Macabre》、《蝙蝠》、《Neither》及《酒神的女信徒》等。

相片:©Trond Gudevold

伊尔.英德尔霍克(女高音)

香港创乐团

现场音乐

由凌艺廉于 2008 年成立,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当代音乐组合,一直致力为观众带来高水平的当代音乐演出。乐团多年来演出了不少当代音乐大师的经典名作,并为多位本地及海外作曲家的新作举行首演。曾参演香港艺术节、新视野艺术节、统营国际音乐节、ECHOFLUXX 新媒体艺术节、CYCLE 音乐及艺术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北京国际音乐节、台北香港周、新旧艺术博物馆现代音乐节、香港音乐系列(伦敦),以及于纽约 Angel Orensanz Center、旧金山 Wilsey Center for Opera 等地巡演。香港创乐团自 2012 年起成为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团体。

香港创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