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階段 表演.藝術

聯合策劃

以柏林為基地的藝術團隊。由總監史雲.蘇連.貝雅帶領,成員包括劇場及媒體藝術家、音樂家、研究人員和數碼專家。人與機器之間的張力是「7 階段」藝術論述的催化劑。團隊致力創作能吸引世界各地觀眾的數碼舞台演出及裝置。在創建初期雖像天馬行空,卻總能在國際藝壇持續進步。「7 階段」項目涵蓋廣泛,由薩繆爾.貝克特 / 莫頓.費爾德曼的《空》等歌劇、高科技童話故事《碗豆公主》,以至不同大型活動,包括「文化之都普羅夫迪夫 2019」開幕節目、布蘭登堡門的柏林牆倒塌 25 及 30 周年慶祝活動。現時「7 階段」重點探討人工智能的自主性、它對現代社會、個人的虛擬及實際影響:當機器學習演算法,作為與人類互動的創作過程和伙伴,究竟會怎樣?

7 階段 表演.藝術

史雲.蘇連・貝雅

概念 / 演出指導 / 舞台設計

「7 階段 表演.藝術」總監,曾於東德從事道路建設工作,後入讀德累斯頓 Palucca School 及著名的柏林 Ernst Busch 戲劇藝術學院。他曾在柏林喜歌劇院、紐倫堡國家劇院等負責舞台及編舞工作,1999 年創立藝術家團隊「7 階段」,將媒體研究與藝術結合。他的跨媒體美學令他迅速成為國際知名的德國媒體藝術家,曾為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德國斯圖加特國家歌劇團的  新音樂劇場論壇、「文化之都于默奧」、挪威卑爾根國際藝術節等製作節目。他將波場合成應用於製作薩繆爾.貝克特 / 莫頓.費爾德曼的歌劇《空》,獲德國 Opus 舞台大獎。

相片:©phase7 performing.arts GmbH

史雲.蘇連・貝雅

李一葦

指揮 / 作曲

1992 年出生,是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及作曲家,生於香港、長於香港,並現居此地。他是自學成才的作曲家。 2016 年起在多個夏季課程跟隨 Oscar Bianchi、Frederic Durieux、Philippe Manoury、Isabel Mundry 和 Yann Robin 等作曲家學習。作品由法國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德國 Ensemble Modern、法國 Ensemble Multilatérale、香港創樂團、美國 Subaerial Collective 及 HereNowHear 作首次公演;並在冰島 Cycle Music & Arts Festival、英國 Evesdropping.London、法國 IRCAM Festival ManiFeste、南韓首爾國際電腦音樂節和瑞士 Ticino Musica Festival 演出。作曲以外,他亦會鑽研新音樂,曾指揮 Nico Muhly、Franck Bedrossian 和 Guillaume Connesson 作品的地區首演。2022 年,他將回到德國帶領 Ensemble Modern 參加「法萊美當代音樂雙年展」,首演年輕作曲家的作品。

相片:©Nick Trieu

李一葦

kling klang klong

人工智能創作

專為聲境體驗創作聲音和編碼的創意工作室,獲獎無數。 

由作曲家、聲音設計師、創作人、科學家和技術專家組成,創作成果豐碩。成員的專業領域雖不同,但同樣熱衷於發掘新方法,如人工智能,以聲音感動聽眾。

合作藝術家包括:吉伯特及德國北部電台易北愛樂樂團、格林美獎得主 Gast Waltzing及 Christopher Bauder(創作《Dark Matter Berlin》)。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的真實和虛擬表演平台、藝術空間、博物館及活動。

kling klang klong

約翰.卡西米爾.邱雷

概念 / 戲劇構作

生於德國不來梅,在慕尼黑跟隨 Jens Malte Fischer 教授從事戲劇研究,亦曾修讀德國文學和哲學。他曾於雷根斯堡擔任助理導演,後於德國奧古斯堡和蓋爾森基興,以及瑞士比爾和索洛圖恩從事戲劇構作;2003 年獲得蓋爾森基興劇場大獎。2008 年,他獲紐倫堡國家劇院任命為劇作家及藝術事務副總監,任期為十個表演季度。他亦創作兒童歌劇改編劇本,以及教授戲劇史和戲劇構作。自 2018 / 2019 年表演季度,擔任德國森柏歌劇院總劇作家及副藝術總監;任內負責作品包括:荀白克《摩西與亞倫》(Calixto Bieito 執導);約翰.英格爾的芭蕾舞劇《卡門》;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Jens-Daniel Herzog 執導);利蓋蒂《Le Grand Macabre》(Calixto Bieito 執導);莫扎特《魔笛》(Josef Ernst Köpplinger 執導);威爾第《阿依達》(Katharina Thalbach 執導);以及浦契尼《蝴蝶夫人》(Amon Miyamoto 執導)。

相片:©Johann Casimir Eule

約翰.卡西米爾.邱雷

克里絲汀安.奈迪克

概念

在紐倫堡土生土長,於柏林 Ernst Busch 戲劇藝術學院修讀劇場導演。現居柏林的自由作家及研究生主任。2001 年加入「7 階段 表演.藝術」,為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創作《Himmelsmechanik》的歌劇劇本(Christian Steinhäuser 作曲)。她曾獲無數文學獎項,其小說及短篇故事由 Luchterhand Literaturverlag 出版。她於2015 年出版的《Summer Novella》被列入《明鏡周刊》暢銷書單;小說《Der Gott der Stadt》則於 2020 年獲提名 Uwe Johnson 獎。2021 年,她是 Theodor-Storm-Society 的 Storm Writer 得主;2022 年,Theater Bielefeld 的表演季節以她改編德布林著作《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歌劇劇本揭開序幕(Vivan、Ketan Bhatti 作曲)。

相片:©Maurizio Gambarini

克里絲汀安.奈迪克

彼特羅.李史特

舞台設計 / 服裝設計

德國 / 阿根廷設計師兼舞台及服裝設計師,1985 年畢業於布宜諾斯艾利斯 Instituto Superior de Arte del Teatro Colón,主修舞台設計。畢業後一直遊走於德國、阿根廷、委內瑞拉、美國、希臘、意大利等國家,從事歌劇、音樂劇、劇場和電影方面的舞台及服裝設計工作;電影製作主要與導演 Jutta Brückner 合作。2001 年於柏林成立工作室。作爲「7 階段」的創團成員,他與史雲.蘇連.貝雅共同製作超過七十多齣作品,包括於德累斯頓、柏林、香港、卑爾根上演的 3D 歌劇《空》、於柏林德意志歌劇院上演及作為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開幕演出的《Himmelsmechanik》,以及於香港上演的《豌豆公主》。服裝指導方面,他以跨文化風格見稱;作為設計師,他則受南美洲及阿拉伯風格影響。

相片:©phase7 performing.arts GmbH

彼特羅.李史特

興凌.史萊特

燈光設計

1972 年出生,為自由燈光及影像設計師。足跡遍布全球,參與項目包括:《豌豆公主》(香港)、柏林及紐約時裝週、巴倫邦 × 西東合集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及錄音,並與大提琴手費蘭迪斯、小號手 Till Brönner 等合作。在德國作家 Fontane 誕生 200 周年的慶祝活動,他與 Frank Matthus 合作《Effi in the Underworld 》、與 Herbert Olschok 合作《Blood Wedding of Garcì》。他是包浩斯德紹(Bauhaus Dessau)的自由燈光藝術家;曾為德國戲劇大獎 Der Faust 設計錄像,以及參與德國聯邦內政和家園部委約的《Living the City》展覽。他專擅應用創新科技於跨領域裝置藝術。在「7 階段」,除了燈光設計,他亦參與舞台設計和影像投映。

相片:©Susie Knoll

興凌.史萊特

Studio Eigengrau

影像

柏林設計工作室,專擅藝術和多媒體製作,由媒體藝術家 Daniel Bandke 及通訊設計師 Hajo Rehm 創辦。他們在世界各地從事設計和錄像投影,以建築物、舞台與空間作畫布。Studio Eigengrau 述說故事的方式,是讓聲音與表演建立聯繫,這在塑造整體畫面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近期項目包括「文化之都普羅夫迪夫 2019」開幕節目、布蘭登堡門柏林牆倒塌 30 周年多媒體紀念演出,以及 2021 年紀念 Worms 國會成立 500 周年的多媒體演出《The Luther Moment》。

相片:©Angela Regenbrecht

Studio Eigengrau

費達.韋斯

影像

藝術工程師,兼跨媒體藝術表演的先驅,他開發引領潮流的影像技術和互動舞台投影,並應用於澳洲塊動舞團的《Glow》及《Mortal Engine》,更憑《Glow》贏得多個獎項,包括澳洲綠屋獎舞蹈設計獎。他調整互動視覺效果,應用於不同表演形式,例如 Kylie Minogue 的《Get Outta My Way》音樂影片、Global Creatures 製作的大型音樂劇《King Kong》(墨爾本,2013)。他的互動影像藝術令許多歌劇作品生色不少,例如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上演的《崔斯坦與依索德》(與英國國家歌劇團、舞台設計師 Anish Kapoor 合作)。他在紐倫堡工業大學教授媒體技術。

相片:© Heinz Stricker

費達.韋斯

Ployz

影像

原名 Ploypapus Phosri,泰國多媒體藝術家,現居柏林。作品呈現形式多元,包括動態圖像設計、2D及3D 動畫、生成設計及視聽藝術。她對實時視覺化、藝術與科學,以及模擬和數碼之間的介面特別感興趣。早於2006 年,她已開始探索視覺原理和數碼潛力。於德國 East Westphalia-Lippe 完成學業後,她從事電腦生成影像工作,後專注於動態設計。由於 Ployz 來自東半球,因此深受其哲學影響,並反映在她的作品。近年她開始嘗試視覺程式設計,尤其是實時互動電腦圖像。其大部分數碼媒體項目均致力探索藝術與技術之間的交集。

相片:©Moritz Zauleck

Ployz

伊爾.英德爾霍克(女高音)

真實 / 虛擬的我

生於挪威卑爾根,就讀斯塔萬格羅加蘭音樂學院。1997 至 2003 年間於哥本哈根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及皇家歌劇學院修讀聲樂。1999 年於當地歌劇院初踏台板,飾演《費加羅的婚禮》中巴巴蓮娜一角。2003 至 2005 年間,為杜塞道夫萊茵歌劇院合唱團成員。曾在多座歌劇院作客席演出,包括奧斯陸挪威歌劇院、布魯塞爾皇家鑄幣局劇院、柏林喜歌劇院和紐倫堡國家劇院。演出劇目包括《弄臣》、《Le Grand Macabre》、《蝙蝠》、《Neither》及《酒神的女信徒》等。

相片:©Trond Gudevold

伊爾.英德爾霍克(女高音)

香港創樂團

現場音樂

由凌藝廉於 2008 年成立,是亞洲首屈一指的當代音樂組合,一直致力為觀眾帶來高水平的當代音樂演出。樂團多年來演出了不少當代音樂大師的經典名作,並為多位本地及海外作曲家的新作舉行首演。曾參演香港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統營國際音樂節、ECHOFLUXX 新媒體藝術節、CYCLE 音樂及藝術節、上海當代音樂周、北京國際音樂節、台北香港周、新舊藝術博物館現代音樂節、香港音樂系列(倫敦),以及於紐約 Angel Orensanz Center、三藩市 Wilsey Center for Opera 等地巡演。香港創樂團自 2012 年起成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團體。

香港創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