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華

導演/文本

新加坡視覺藝術家及電影製作人,憑劇情長片《幻土》(2018)分別於第71屆盧卡諾影展獲得金豹獎,在2019 年獲得第56 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以及於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獲得「羅伯托.羅西尼里榮譽」評審榮譽,翌年代表新加坡入圍奧斯卡金像獎(2020),電影由NETFLIX 在全球發行。除傳統電影院網絡外,其作品曾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馬德里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博物館及新加坡國際藝術節上映。

相片:© Laura Stevens

楊修華

貝臻雅

原創音樂 / 執行監製

1987年出生,畢業於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茱莉亞學院及錫耶納音樂學院,被英國廣播公司以「極富戲劇性」形容其音樂,曾為著名交響樂團、合唱團、樂團、獨奏家作曲,作品於四大洲多個場地演奏,從倫敦南岸中心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遠至北極圈地區的場地。2017年獲英國皇家愛樂協會作曲獎,作品針砭時弊,包括探討金融危機、俄羅斯邊境條約等社會題材。2018年獲古根漢基金獎,曾亮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電視頻道、法國廣播電台及德國之聲等媒體。

貝臻雅

亞南迪.巴塔查里亞

獨唱 / 作詞

被譽為音樂神童,曾與John Mclaughlin、Jerry Douglas、Bickram Ghosh及Tanmoy Bose一同在其父親Debashish Bhattacharya的專輯《Beyond the Ragasphere》中演唱。專輯於2014年在柏林舉行的世界音樂博覽會中贏得「年度專輯獎」。作品曾於World Music Europe Chart高踞榜首,在2018年獲得Transglobal World Music Charts Europe「最佳專輯獎」及贏得2019年German Record Critics' Award及Songlines Music Award。曾接受《Songlines》雜誌、《衛報》及《BBC音樂雜誌》訪問,並與Mac Miller及Billie Eilish等藝術家一同灌錄《倫敦旗幟晚報》每月專輯及網上雜誌《PopMatters》的2019年傑出藝術家精選專輯,亦曾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中展現音樂實力,包括近期與Norah Jones和Anoushka Shankar的合作項目

亞南迪.巴塔查里亞

史丹利.杜特士

指揮

2014年起擔任柏林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每年於柏林愛樂廳指揮10場音樂會;曾任歐洲、亞洲及澳洲多個大城市主要管弦樂團的客席指揮,包括Australian World Orchestra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最近與溫哥華交響樂團合作,首次在北美洲演出。擁有德國及澳洲雙重國籍,定居柏林前曾於澳洲、奧地利和瑞士修讀音樂。既是小提琴手及柏林愛樂樂團成員,亦是ZeMu! Ensemble Berlin創辦人,致力演出在世作曲家的作品。曾推出當代音樂影音作品及專輯,以及Vito Zuraj 和Wolfgang Rihm作品的主流專輯。

相片:© Peter Rigaud

史丹利.杜特士

ZeMu! Ensemble Berlin

現場音樂

ZeMu! Ensemble Berlin是世界知名柏林愛樂樂團的最新子樂團,由樂團指揮史丹利.杜特士於2022年創立。

相片:© Sebastian Hänel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ZeMu! Ensemble Berlin

高思雅

監製 / 概念 / 執行監製

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及亞洲電影大獎學院執行董事、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以及多個國際電影節的策展人、顧問及評審。作為電影製作人,曾於亞洲拍攝獨立和實驗性電影,以及於荷里活製作商業電影和電視節目;作為影評人,其著作及文章曾被英國電影協會、法國《電影筆記》雜誌及美國《Film Comment》雜誌出版和刊登。曾任香港M+博物館董事局成員至2022年;2018年獲法國政府頒授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高思雅

李替普

策展人 / 執行監製

2015至2018年間,為赫爾辛基藝術節出任行政總裁兼藝術總監,負責委約及安排世界級藝術家,如郎朗、大衛.霍克尼、卡爾.亞伯拉罕、姬蒂.白蘭芝、約翰.麥高維治,以及來自不同領域和媒體的團體參與藝術節。作為古典樂男高音,他在各大舞台和藝術節中,與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西蒙.歷圖爵士、里卡多.穆蒂等合作,並參演崔莎.布朗及彼得.謝勒等人的作品。曾參與大量唱片及影片,更兩度獲格林美獎提名。

相片:© Monica Rittershaus

李替普